发布时间:2023-01-10 发布人:南安环保
自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安海湾海域违法填海问题以来,南安市深刻反思、深刻检讨,从思想入手、以机制推动、用行动见效,如期完成生态修复工作,并显著改善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
高位推进,确保整改方案科学可行
2020年5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福建省反馈督察报告,指出2012年至2019年,泉州市南安市安海湾海域遭到违法填海,侵占大盈溪河口湿地500多亩,导致河口宽度从500米缩减到100米,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恶化。监测数据显示,附近海域活性磷酸盐浓度由2010年的0.029毫克/升上升至0.22毫克/升,海水水质由Ⅱ类下降为劣Ⅳ类。福建、泉州及南安三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问题整改。
南安市第一时间成立整改领导小组,把安海湾违法围填海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倒排计划,加压推进。滨海湿地空间、生态保护、土石方处置、规划区划、安海湾北侧潮汐通道……整改不仅要达到恢复生态的效果,更要“点绿成金”,释放生态红利。为此,南安市多轮次、高规格组织权威专家学者科学论证,细致高效完成问题分析。同时编制《南安市安海湾违法围填海项目调查评估报告》《南安市安海湾违法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方案》,并在省市整改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制定《南安市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违法围填海问题整改方案》,明确2020年12月底前完成拆除回挖,2022年6月底前完成生态修复、查处工作,并实行清单销号管理的整改时限。
系统整改,硬招实招一锤接着一锤敲
一场占地280.05亩的整体大拆除、生态大修复,在安海湾畔推进。搬迁整改通知书很快下发至19家企业,27万立方米石材荒料在5个月时间内,按照“只出不进、分期消化”的原则,搬运一空,退出违法填海区域。紧接着,南安市根据专家比选论证的方案,按照“科学安全,高效闭环”的原则,制定具体回挖方案,提前对废弃物进行检测并办理环评,开挖违规填海废弃物。同时,对回挖的废弃物进行筛选、破碎、垃圾分拣,无害化处理后运至南安市海峡科技生态城A片区项目现场作为填海填充物。截至2020年9月,南安共完成退陆还海280.05亩。
生态修复让荒料堆变成了美丽的休闲公园,筑起了生态安全屏障。回挖退陆还海后,南安市启动了围填海生态修复工程,沿拆除后的底边建设生态护岸2.47千米;种草植绿150亩,一期种植30亩乔木、二期生态景观绿化270亩。
系统治水,重现“蓝色海湾”。建河道、清垃圾、修护岸、配管网、增污水处理设施、沿线村庄截污治污……南安以系统治水思维,实施大盈溪流域及安海湾水质提升工程、陆源污染物排海整治。目前,大盈溪安平桥断面水质由2018年的Ⅴ类改善至Ⅳ类,稳定达到省考核目标要求。活性磷酸盐由0.22毫克/升下降至0.038毫克/升,降幅达82.7%。同时,积极谋划推进“蓝色海湾建设”,结合五里桥畔休闲漫道景观工程,提升7.2公里景观绿化水平,科学布局种植300亩红树林。并依法对非法占用海域的11名责任人员进行严肃查处,形成全方位高压震慑态势。
绿色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经过综合整治,安海湾遭破坏的海岸线得到了逐步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昔日的灰头土脸、荒料满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清滩净、岸绿湾美、人海和谐。但南安市并未止步于此。
为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成长效机制,南安成立了自然资源联合执法委员会,强化执法监管;推行“湾长制”,岸线管护网格化;成立生态资源空间管理委员会,联合踏勘、同步会商、并表审批,禁止违规调整海洋功能;实施常态化海域巡查工作机制,下沉前移海洋巡查监管;开展“天地人”一体化巡查,全天候源头管控;建立海洋自然资源监控体系,实现数据决策,精准监管……绿色转型也在悄然发生。违法填海、侵占湿地建设荒料堆场的石材业,逐步增强了环境意识,改变了以往的粗放发展方式,从单纯地“卖石材”转向打造“石文化”“石艺术”,探索新时代的“石经济”。
2021年年底,安海湾畔的“世界石都”南安水头镇首次举办城市建设主题大会,提出打造沿滨海产业、生态、城市的连绵景观带,全力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生态宜居、产城融合、享誉世界”的“世界石都 滨海新城”。
——来源:中国环境报